- · 上海城市规划版面费是多[10/07]
- · 《上海城市规划》投稿方[10/07]
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_“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著
中文专著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文章摘要: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文章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网址: http://www.shcsgh.cn/qikandaodu/2022/0210/437.html